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下,多式联运作为一种高效、便捷的货物运输方式,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。它整合了公路、铁路、水路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模式,实现了货物的无缝衔接和高效流转。然而,传统多式联运过程中纸质运单带来的诸多问题,如易丢失、流转速度慢、信息不及时等,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。近年来,电子运单以其独特的优势强势崛起,成为推动多式联运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,开启了多式联运的“数字通行证”时代。
电子运单打破传统束缚,提升运输效率
以往,在山东、重庆等地,托运人发一单货,需分别对接公路、铁路、港口等不同运输主体,开具多张货运单据。陆运和海运的集装箱规格也不统一,货物在港口往往需要换箱,这一系列繁琐的流程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效率,增加了物流成本。而如今,随着电子运单的应用,托运方只需一键下单,多式联运经营人便可全程负责。一张电子货运单据在运输的各个环节顺畅流转,货物到港无需换箱,可直接登船,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降本增效。
以某大型制造业企业为例,该企业以往采用传统纸质运单进行多式联运时,从货物起运到最终交付,整个流程平均耗时10天。其中,仅运单在不同运输环节之间的传递和确认,就常常耗费2 - 3天时间。而且,由于纸质运单易出现填写错误、丢失等情况,导致货物运输延误的情况时有发生。自从引入电子运单后,该企业的运输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。电子运单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传输,各运输环节的信息能够即时共享和确认,运输时间缩短至7天左右,整体效率提高了约30%。同时,因运单问题导致的运输延误几乎为零,大大提高了企业的供应链稳定性。
统一数据标准,促进物流信息互联互通
电子运单的推广应用,还促使多式联运行业在数据标准方面进行统一和规范。在过去,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,导致信息传递和系统集成困难重重。公路、铁路、水路等运输部门各自为政,数据格式、编码规则等各不相同,使得货物运输信息难以在各环节之间顺畅流通,严重影响了多式联运的协同作业能力。
为解决这一问题,各地纷纷采取行动。例如,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牵头开展相关课题研究,提出构建“重庆公路物流集疏运平台”的解决方案。由市级主管部门和当地物流集团牵头,联合铁路、海关等部门,统一多式联运数据标准,促进国际物流通道、交通物流枢纽、城市配送等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,显著提高了各环节之间的物流协作水平。通过统一数据标准,电子运单能够携带完整、准确且格式一致的货物信息,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自由流转,实现了运输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全程可追溯。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运输效率,还能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物流数据分析,助力企业优化运输决策。
智能化应用拓展,深挖电子运单潜力
电子运单在多式联运中的应用,并非仅仅停留在纸质运单的数字化替代层面,其背后所蕴含的智能化潜力正不断被挖掘和拓展。借助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先进技术,电子运单能够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功能应用。
一方面,通过对海量电子运单数据的深度分析,企业可以精准掌握货物运输的规律和趋势,如不同季节、不同地区的货运需求变化,热门运输路线的流量波动等。基于这些分析结果,企业能够提前合理安排运力资源,优化运输线路规划,提高车辆、船舶等运输工具的装载率,降低空驶率,从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。例如,满帮集团利用自身平台积累的大量电子运单数据,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,为货主和司机提供精准的车货匹配服务,将司机的“三空率”由 38%下降至34%,每年为每位司机节省等待、空驶、油费、路桥费等运营成本1 - 2万元。
另一方面,电子运单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,实现了货物运输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。在货物运输途中,通过在车辆、集装箱等运输设备上安装物联网传感器,电子运单能够实时获取货物的位置、温度、湿度、震动等信息,并将这些信息同步至运输管理平台。一旦出现异常情况,如货物偏离预定路线、温度湿度超出适宜范围等,系统将立即自动发出预警,提醒相关人员及时处理,有效保障了货物的运输安全和质量。
此外,在一些先进的多式联运场景中,电子运单还与智能仓储、自动分拣等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。当货物到达仓库时,电子运单信息能够自动触发仓储管理系统,引导货物快速准确地入库存储。在分拣环节,系统根据电子运单中的货物信息,自动规划分拣路径,控制分拣设备进行高效分拣,大大提高了仓储和分拣的自动化水平,减少了人工干预,降低了出错率,进一步提升了多式联运的整体效率。
电子运单作为多式联运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之一,正以其高效、便捷、智能的特性,重塑着多式联运的发展格局。从提升运输效率、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到拓展智能化应用,电子运单的逆袭之路为多式联运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持续深化,相信电子运单将在多式联运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,推动行业向更高质量、更智能化的方向迈进,为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。